Thoughts ‘25

Thoughts ‘25

Last Updated
Revised2146 Aug 23, 2025
Published
Jan 1, 2025
Author
Evan Gao
Text
🎶NOW LISTENING🎶
music
Week End・星野源

‘25

Jan 1

新年有感
新年有感
  • 还有新年祝类型月亮 司马
妈了个巴子的逼毛都没有
妈了个巴子的逼毛都没有
  • 月R裏ルート
  • まほよ2
  • FSF 🤡🤡 yippie!!!!!
蘑菇 GO FUCK YOUTSELF.
my homie kohaku be like 😅😅😅
my homie kohaku be like 😅😅😅

Jan 18

前两天我还在看一个双峰的剧情解析视频,没想到林奇也去世了。Rest in Peace.
 
Lynch & MacLachlan 是影史上的一个天作之合。
 
确实有一种痛,正如很多人所说,Lynch is one of a kind. 他之后会怎样 —— 恐怕再也没有像他这样风格独特的creative minds了。
And Twin Peaks lives somewhere in my heart.

Jan 23

1

今天去打了一个猎奇推理本《头颅们的失眠夜》,剧情还是挺有意思的;推理也足够本格。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应DM免剧透的要求打码
应DM免剧透的要求打码
这六七个小时还是十分充实的。

2

系统性的(刚发售时玩过,但都未完整打完,或许当时太忙,现在想想真是可惜,差点错过许多)打了一下Qruppo社的作品 (ぬきたし1&2、ヘンプリ) 确实是上乘之作。剧情 > H シナリオ,有时甚至想快进后者看前者的发展。CG辨识度也很高,十分养眼。在18年来说应该是一匹黑马吧。还看到他们去年出了两代的重制同捆,可以弄一个。
从市场反响来看是相当之成功的,这至少说明他们社肯定不缺开发资金了。虽然上一部作品在22年发售,距今也有段时间,但慢工出细活,且并不缺钱(从换引擎一事应该也能看得出来,移植成本),我对于他们之后的作品也十分期待。
ぬきたし中的 Ariadne Protocol 启动时显示的动态CG是Vue. 可能是本社及这几个游戏的官网所用的框架:
  • 尤大也干了

Jan 24

今天翻游戏库翻到一款23年买的游戏《パラノマサイト FILE 23 本所七不思議》。就这样在游戏库里尘封了一年多,忘记了。还记得当时买只是看中了他的灵异题材,我也喜欢灵异题材的AVG。今天总算开始玩了。
 
嗯这是我今年为止最喜欢的一款AVG了。这款游戏目前给我的感觉是:Meta+微恐,虽然有jumpscare但是完全没感觉,转头视角机制能增加一点心悸,但总体来说并不吓人,玩起来也没啥压力,最好半夜玩,还能拿个隐藏成就吧。序章那哥们转眼之间把游戏主视觉图里边那几个人杀了个遍也是令我吃惊,且有点无厘头的感觉。不过转折很多。
 
体量的话,应该算是一个小体量的AVG。除此之外,我十分喜欢以前玩过的《AI:梦境档案》(两代),打越钢太郎的作品(怎么20年之后就没有新作了?太可惜)确实是活好。然后前段时间买了SPIKE CHUNSOFT的新作RAIN CODE,画风一如弹丸,玩了个开头,但事情太多,也没再接着玩。有时间再说把,也是比较期待的。
 

Feb 5

游戏荒的时候有 KCD2 这样一款游戏真是太好了,1代我就很喜欢,2代如果今年不再有什么惊世之作那就是我的 GOTY 了。
notion image
难绷之情很传神
难绷之情很传神
这一代面部动捕较之上代也有很大提升,虽然原本也是很精细的水准了。例如上图,展现难绷的神情。

Feb 19

好久没有这样沉浸式打过游戏了,上一个是在2020年对马岛,再上一个是在18年的RDR2,再上一个是在同年的KCD1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两周共计游玩将近100小时,很少如此。上一个游玩时间超过30小时以上的是POE2,三天肝了30多个钟,燃尽了。

Feb 19

看完了 Silo S1&S2,真是不错。很久没有看到过一个较为讲究设定的科幻剧了。最后的现代线也增加了一些悬疑。

Feb 22

我很喜欢看恐怖片,尤其是阴间的(psychological horror) 恐怖片。
重看了一些九十年代~两千年时期左右的日本恐怖片,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X圣治(キュア)。相当不错,另外一部是仄暗い水のそこから。
但是要论一种绝望感 (dread) 还是前者给我印象深刻。
此外还有一部怪味恐怖片,异教徒 (Heretic, 2024),对白写的比较有意思。

Mar 10

Remember the first thing to do when getting a new iPhone is to RESET NETWORK SETTINGS. Because dumbass iCloud imports everything from an old backup of WLAN settings, which, I believe also lowers the Wi-Fi standards and channel width. Getting 300Mbps on an 802.11ax/160MHz is diabolical.

Mar 16

notion image
寂静岭挺大牌现在,甚至还请了海猫作者写评语
notion image
看了一眼,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多 upcoming 的新作,看起来科乐美是想做寂静岭宇宙了。

Mar 28

notion image
梦境档案新作,那肯定要玩了。

Apr 6

最近看了一个剧 ガンニバル Gannibal. 第一季看上去比较平淡,但看到第二季就发现很刺激了,开局就有超展开,看来第一季主要还是铺垫。男主也比较疯,做事不拖拉,不是捉急的类型。
我曾经和朋友讨论过一个现象,即
  • 漫改日剧总是很出戏,因为原本传播媒介的原因(漫画),创作的人物造型太鲜明,形似动画,用在真人上就会很出戏。
  • 看起来东亚都有这个毛病:主要角色一般都是帅哥/美女偶像,却不够符合作品基调:譬如一恐怖片却找一个美型偶像来演受害者,就很不搭;
  • 而欧美在这方面的处理就好很多,例如本作标题来源汉尼拔,相关作品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Hannibal (2001/ 2013),对于主角汉尼拔的选择都不是什么帅哥:Anthony Hopinks 也好, Mads Mikkelsen 也好,都偏向特型演员,因其气质演绎各自版本的汉尼拔,都富有魅力。
  • 偶像转型演员总是给人很畸形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外表和气质多半维持偶像时的状态,观感上还是给人一种定型/特型演员的感觉,不适合演所有片。个人感觉转型比较成功的,男偶像是木村拓哉;女偶像不知道,我都认不全,感觉长得差不多。
S1E01. 我当时看得感想是这帮村民怎么都这么啥马特,警察白净帅哥:说实话日本警察给人感觉全是中老年,来一个年轻帅哥感觉出戏(画面发灰褪色是因为开了HDR,截图没有)
S1E01. 我当时看得感想是这帮村民怎么都这么啥马特,警察白净帅哥:说实话日本警察给人感觉全是中老年,来一个年轻帅哥感觉出戏(画面发灰褪色是因为开了HDR,截图没有)
先不论我的片面之词有没有道理,至少在我看完本剧(目前到 S2E03,未完结)之后可以说:在这一部日剧上是没有道理的。虽然说警察主角是那种帅哥型演员,但他有成功演绎出顾家好男人之外的,针对暴力的快感——很能打,也很享受施暴——但是是只针对坏人的暴力狂。这一点在第二季开场的枪战中就得到了深刻的体现:目击了警察和村民的交火,想起以前人质对峙时的一枪爆头,就也跟着双方疯了起来,大开杀戒,主角在面对老婆孩子时的活泼幽默和面对坏人时的冷峻残暴形成强烈的对比。演员本身是斯文型的,但是却成功演绎出一个精神不太正常,随着剧情发展愈加残暴的男主角,这更加深了其行为、造形上反差,进而体现出其复杂的性格: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很残暴的人,并不以此为荣(这个话题,即他杀过人可说是其雷区),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他无法抵抗(也是不可抗力,否则自己要死)自己的暴力本性,开杀起来颇有种 John Wick 的感觉,几十个特警比不过一个裸甲衬衫男(先不论这种暴力是不是用在正道上,但从旁观者的角度上,我觉得是)。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所有人都是混沌的,反而很真实。
说回造型问题:如上图,一开始这帮人的造形给我感觉像是某个少年漫画里走出来的人物(可能确实是?),但是之后发现,这帮人造形确实是很搭他们的设定:因为确实是没有一个正常人,全是血流成河专业玩家,战斗爽,再疯一点可以考虑 Mad Max 之类的废土风。不得不说这部剧有一股强烈的野性の証明(1978)的味道:道德不是人物行为的考量项,只有基于各自目的的不择手段的行为。看得人没有希望,正如我上面所说,是混沌的。唯一可商榷的是主角的最终目的,即救出那些殆死的幼儿,将村民绳之以法。但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程序正义,主角同样是用他自己的手段——战斗爽——来达成目的,所以我觉得他也是不受道德约束的人。这样野性的性格,配上这种真实世界不会有的奇装异服和啥马特造形,看起来也就合搭了。我觉得他们都有道德瑕疵。我曾经和我另一个朋友——做分析哲学,后来做模型论的聊过关于道德瑕疵这个哲学问题,当然这方面我还是不懂,也不乱讲了。
今天随便乱扯一点狗屁,但是剧还是不错。写的多=拍得好吗?也不是,但是值得一看。

Apr 8

The Substance (2024)
It sure is a film. I love the transition between grotesque body horror and Margaret Qualley’s lovely springy boob. After watching many horror film I regard myself as someone who is immune to those things (including the slasher/splatter ones, sub genre of body horror) yet I still find this one horrific.
image appears washed out. certified HDR content but captured in SDR moment
image appears washed out. certified HDR content but captured in SDR moment
Explicit grotesque imagery often finds its way to modern video games, but I usually felt nothing when playing those games, in fact I’d love more gore in my game. I think what makes this one especially horrific is when you put young, vigorous things — such as the bazongas above — together with disgusting modifications on human body — such as the blood-spilling boob-dropping (literally) head-missing talking fat/meat block at the end of the film — and spend half of the time filming the moment of one state transforming to the other.
The final scene of this one is beautiful, in a way, I do not find it horrific, or too gruesome to watch. This is the only, canonical ending of our main character, if Sue just gets control of the body and live freely it would be too nihilistic wouldn’t it — and certainly dishes out the wrong idea about how women should treat their aging body.
The birth scene of young Sue reminds me of something out of Alien and its sequels where some unlucky crew member gave birth to a xenomorph baby or to put it the other way, the xenomorph forcefully burst out of someone’s body by tearing up their belly (or in this case, the back). What’s horrifying about this part is the moment before the burst, when the skin gets stretched to a point, beyond its elastic limit then something comes out of the crimson, dark innards of the body through the disturbing slit. I would say that’s the essence of body horror because it effectively captures the moment of something normal transformed into something grotesque. This film does exactly that.
Regarding the satirical aspect of the film (aging crisis), it’s not much, and it’s not trying to have a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topic and it doesn’t need to. Rather, it uses shocking imagery in a satirical way to raise people’s awareness of such problem. Personally, as a male viewer I didn’t really find much in it, but it’s basically the motive of the plot and a nice addition to the film so it doesn’t fall into the exploitive category.
What can I say? Love this one, definitely give it a go.

Apr 15

notion image
这是一款好游戏,我很喜欢它的人设和像素画风(福瑞)。美中不足的是作为一款platformer来说操作比较生硬,但动作很流畅。对话和旁白写的比较风趣,让人有意愿去读。复制一下我在steam上写的评论:
slick platformer in the sense of animation NOT control, lovely character design (although not being a furry I still find it cute... or am I ?) At first I thought my bunny cop wife had beard then I realized it's the fur. Dialogue (and narration) is fun to read. Music is chill and especially soothing in the case where you spend half an hour grinding/reloading to do one thing (e.g. certain boss fight) right. great game
从去年看过 Hazbin Hotel 之后,突然觉得福瑞也挺可爱的,不会真的要觉醒 furry 了吧 —— 但其实想一想,从在虎穴上边买一堆女性向 hazbin hotel 福瑞和腐罗米亚同人那时开始就已经很不对劲了
那真是有点难绷

Apr 17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2023)
Beautiful, poetic even.
这是我对网飞的中文翻译比较满意的一次,有翻译出诗意的感觉,虽然部分地方翻译的有问题,可能是没有画面的上下文导致的。

Apr 20

bro
TES VI vs {魔夜2, 月姬里, GW} release speedrun challenge (IMPOSSIBLE)
另外今晚乒乓外协爆种 雨果两面大炮轰爆了,也是很精彩的。
强的从来不是中国乒乓,而是从二王一马时代直到去年奥运会的一代代国乒主力。
龙胖之后怎样——事实证明国乒再这样下去真是路边一条

Apr 22

我买5090就是为了KCD2和Oblivion重置的,立马启动
冤种定价
冤种定价

May 9

哎不行这玩意太jb搞笑了 活真的很多,我都想去看看现实这位漫才博主的视频了
notion image

May 25

勇者の選択肢がおかしい
神ゲー
免费游戏能有这样精致可爱的插画和有趣的情节,作者太良心了。我很喜欢,同时也比较钦佩这样的作者港ねずみ@3710nezu3从程序(rpgm算是低代码平台么?)到插画到剧情到音乐素材的选择和整体游戏UI风格的设计(像素风),都是一人完成。这真是很难的吧,不仅需要懂得多,更需要创意。大概四五年前我曾经关注过这游戏,看其他主播玩过,看来是没有枉费这么久时间的打磨,成为了一款精品。

May 26

The Studio (2025)
玩了很多movie nerd知道的梗,甚至还有Bryan Cranston和Scorsese来客串,太有意思了。是很好看的剧。最近重温American Horror Story这种披着恐怖外衣的情感剧,有时候转换一下看看喜剧还是很好的
Real Scorsese moment
Real Scorsese moment
特别第二集的一镜到底 真是一镜到底啊,片尾还真用滚石的歌啊 mad respect. 很爱这部剧。
某种意义上像大号Family Guy
大号 Brian Griffin
不过我也一样喜欢后者。

June 4

notion image
内存被 Lean 填满了。64G 能泄漏到 200 多,太难绷了,怪不得越写越卡。
只能硬重启了,这还导致几个 chrome插件一起跟着损坏,杀伤力不小。
究其原因是 Lean 的 Vim 插件问题。 没有正确地 terminate 代码中已经删掉的 #eval 的线程,特别是我又在写和 lazy eval 有关的东西,遇到一个 infinite stream 就炸了。

June 7

这游戏还有 Tom Hardy???
我昨天还在看 Guy Ritchie 的新剧 Mobland,里边也有他。
挺好看的爽片。
  • Dept Q 很好看.

June 30

最近一直在玩死亡搁浅2。犹记得当时一代于 20 年刚出时候的体验,正好赶上新冠封控,全都窝在家里打游戏。恐怕这也是为啥二代赞不如一代好赚了吧,销量可能少了,且也没有封城了。
这游戏优化是不错 性能模式 ps5 能有 1440p 60,有时甚至还超过 60,而且默认开启 120hz,至少交互部份是保证 120帧丝滑体验的。
过两天有新吊带袜天使,trigger 还是厉害。今石洋之监督的作品和コヤマシゲト的人设实在是绝配,我真的很喜欢。再带我们冲一次普罗米亚吧 求求出个2

July 5

这几天看了很多片,譬如 Rami Malek 主演的 The Amateur. 说实话,平常是不看这种片的,太过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以及爽,很容易审美疲劳。看主要是因为是他主演。本片感觉拍得挺匆忙的,可能更适合拍成剧?
此外还有就是经典韦斯安德森的新作腓尼基计划 (The Phoenician Scheme) 个人风格化还是挺强的,而且也有笑点,是值得看的。

July 10

The Pitt
有一个译名很中二,叫《匹兹堡医魂》
明明看题材感觉不会特别有趣,实际看起来却令人入迷,很好看。
  • 可能是因为编剧将医生和患者的故事交织起来,在每一集(设定上是每一个工作小时内,正好每一集时长也大概一小时左右,时间感较强)主要描写每一对医患的病情/故事进展;
  • 同时慢慢地揭开剧中主要角色,各个医生的背景,并通过他们和病患,同事之间的互动继续完善人物的塑造,这点特别体现在每个角色的性格上。
  • 同时每一条故事线(一对医患)的故事都有为之动容之处,可能是因为比较真实,relatable吧。我身体也不好,相比其他人可能去医院的次数比较多,在医院也实际看到不少这样的病患。
  • 情节上也不失一些幽默之处,总体观赏体验是挺好的。
  • 总结一下,之所以观赏性强,是情节令人共鸣且可信度较高。
对医疗工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可能是因为我有几个医学系的朋友,他们产生了共鸣而感染了我。
相当推荐这部剧,我觉得也是 hidden gem 了

July 21

今天补完了《分手的决心》。汤唯还是很好看。
朴赞郁风格的转变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从《老男孩》的锐气,到如今《分手的决心》的内敛,改变了很多,但不变的是他这些片子里边蕴含的情感之深度。
我本来以为是要写一个比较老套的剧情的,即警察和嫌疑人之间暗生情愫的故事,但我看了看导演,就知道绝对不会是这样,结局也没有让我感觉老套。很满意。
  • 运镜也是有点意思的,经常以人物精神上的联系来设计场景,譬如前期有男主跟踪女主并且前者向后者打电话的桥段,在呈现上就会让两者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我认为这体现了一种
    • 由于两者身份上的不便导致他们无法相互亲近,但在精神上已经很亲密了——貌离神合
  • 还有就是朴导招牌的 意识流 运镜(和文学的那个要分开,这个是字面上的),如果不跟上片中人物的思维,就会觉得运镜杂乱无章;但如果跟上了其讲故事的节奏就会很顺畅。
  • 我还想提一下汤唯的演技,她在片中其实也是有一些标签化的:神秘的中国美人,从海上来,也从海上去。
  • 但她也是可怖的:从剧情上来看,男主从心理上被其完全摧毁(剧中叫崩坏)了——忘不了她。
  • 但之所以不叫标签化,是因为汤唯的气质把上述几个特质很好的表现出来了,是其精湛演技的一部分体现;
  • 此外片中也有不少汤唯说普通话的桥段,我认为也是颇有意思的,特别是她想要表达一些复杂的感情的时候。
  • 还有就是汤唯和朴海日(日海?全斗焕 be like)吃寿司那段,可能很多人都写过,但我也觉得影射得很好,两人吃完相互收拾,俨然一副夫妻相;但给两条鱼(用来装寿司酱油的容器)的特写——一条空,一条满,从色彩上来说就是黑与白,泾渭分明,就预示着出他们最终必定分离的不幸结局。
朴导这回颇收敛,不搞老男孩那种 cult 片了,但本片对于喜欢一般韩剧的观众恐怕也是某种意义上的 cult 片吧,也证明他的才能不仅是能拍 cult 片而已,仍然是韩国电影其中之一的顶梁柱。
感想是私人的,但我感觉大家都能赞同的就是
内地当年封杀汤唯恐怕是对其最坏也最好的祝福了

July 27

1

最近在推魔法少女の魔法裁判(まのさば)
下边所说都是打到第三章左右的感想,只能说是一个初评,不代表最终评价。
我觉得这游戏不错的一点是虽然所谓魔法少女,但是作为一部推理为主的作品来说是比较本格派的,没有滥用超能力的设定。
然而从逻辑上来说,只能说按照给定的逻辑能说得通,但是如果靠玩家纯推,有时候推不出来,譬如给定 你实际上并没有利用左边去构造右边,而是直接构造出来。还是没有使用 linear logic/type 导致的,也就是说玩家想要的是 .
而且常常在揪某一个特别的小细节,这个推理链拉得太长,我脑子装不下——思维太发散的后果就是除了本人即作者之外其他人即观众很难跟上——也就是说他这部分就像构造一样,不完全是构造主义的构造,而是无中生有的构造,突然提一个(玩家不太能联想到的)东西出来,说按照这个东西能推出来。能行,但是 lack of insights. 所以无论说干什么需要思考的工作,很重要的都是 insights. 我自己写文章也会专门花不少篇幅去写想法 insights,讲清楚为什么要这么想。
  • 所以推理(和与其相关的演出)这方面还是小高,
同时我个人觉得有点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许多案件的动机都归咎于对应女主的性格缺陷,有点单薄,同时在实感上又有点far-reaching.
因为实际上来讲这些性格缺陷都不是大事,设定指出这些缺陷的负面效果因为其本人有可能成为魔女(魔女因子)而被放大,成为犯罪的重要动机 —— 但这个放大之后的现象并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即没有很好的表现出女主的豹变(换句话说,虽然本作在本格推理的逻辑方面是基本没有问题的,但是最根本的杀人动机却并非都能立得住脚,有时只能靠上述强行按一个杀人冲动的设定),没有给玩家以深刻的体会,所以杀人事件给人的震动也并不大。
  • 震动主要是各个女主都有的死,而且不是真死,而是类似普罗米修斯(说到这个,真希望雷利斯考特的同名电影能拍成剧啊明明设定那么全,电影真的不过瘾)那样的有苏生能力的无限死,无穷无尽的折磨,但这是噱头或卖点,玩过的人都能够接受,所以不算很深刻
此外还有一个是处刑场景。感觉上应该是比较高潮的部分,但是实际看下来其实有点索然无味,但原因可能只是我还没有和已经处刑的女主建立情感联系(这一点玩的越久,感触才会越深。可惜了早死的女主,越早死越没感觉);但同时我也感觉这个处刑场景虽然想象力丰富,作画也好,但是没有 convey 出什么很关键的信息(非要说的话,只是借这个场景放一些玩家操控的エマちゃん视点看不到的部分,可能有一些转折,但这并非处刑场景本身带来的 shock),就是死了而已——这类游戏有个特点,死人是儿戏的,所以就很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SPOILER! 具体剧情的论述
真的很喜欢アンアンちゃん的吃惊的表情😘
真的很喜欢アンアンちゃん的吃惊的表情😘
notion image
アンアンちゃん把父母和周围的一切都洗脑的设定我感觉是当前玩下来比较有感觉的,这样看的话就能体现其超能力的严重性了,不单纯是性格上的弱点。然后也能因此理解其不想离开的动机。她的死,是能服我的。还好出现了这一段幼年期的回忆说实话
因为在这之前的处刑阶段给我的感受就是一个无理取闹的无口萝莉(虽然上面 CG 看着成熟,但立绘偏幼态),观感上不好,而且看到她被其余女主用正论ぶっちゃけた还挺振奋人心的。但是有了上面这段,也算是能够理解其心理发育不正常的部分了,因为有这个超能力。
此外我们的大女主エマちゃん感觉是心理上比较脆弱的一个人,至少她很吃アンアンちゃん这套喜欢怪罪他人(也就是怪罪エマ自己)的论调,后者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和幸福把热气球戳破,破坏了エマ主导的逃狱计划。结果处刑阶段她全说出来了之后エマ自己还挺接受这一切的,觉得确实是自己的问题。
至少作为旁观者而言我不能和エマ共情,我认为我(即エマ)在前面推理嘴炮阶段成功揭露杀人犯就是最大的正确,是应该做的,包括之前的逃狱计划。所以幸好她还有许多女主给与心理上的支撑,不然恐怕是要自暴自弃了。而且越往后死掉的女主越多,这愈发让我担心她的心理状态(也有可能自己就变麻木了?基于这类游戏的人物塑造的发展的趋势来看的话)。
  • 游戏提到一点是,这两人的不幸是相似的,一个因为自身超能力导致生活被扰乱,一个则是在学校被校园霸凌,都是经受过拷打的类型(和托尔斯泰说的相反)
  • 但她和她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俩人都落到监狱里边,一个躺平接受现实;一个相近办法想出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观众来说我肯定更喜欢后者。
这之后是主角三人组和チュートリアルキャラのメルルちゃん的仲良しピクニックタイム,浅浅地发个糖
说明接下来要死人了。
7.30 ☠️
notion image
说起来按官网设定她的生日是 7 月 29 号,很恰好,那真是同天生同天死了
ok 现在是大女主三人只剩一个了,主人公三大心理支柱亦只剩下一个了。
这一段我觉得还是可以的,虽然 metagaming 一下会发现,シェリー这样活泼可爱的角色在这类游戏里边大概都有一个比较黑深残的童年,且这种人必定会为他人牺牲而不自知,缺少某种意义上的人情味。
这大部份在本作里边适用,但制作组没有塑造这么扁平化的人物。
从 cg 和对话中来看,シェリーちゃん固然缺少一些普世的一般意义的情感,但她仍是为了朋友牺牲自己,且通过她自己的方式表现了自己的温柔(可以说是笨拙的,有点傻的,但正是用这这种傻来体现其纯洁性,达到催泪的效果),这点从杀人现场的 cg (ハンナ上吊的旁边挂着其他所有人的 q 版玩偶) 和不想朋友和自己魔女化而杀人可以看出来。这和前面大家对她的误解觉得她是没血没泪(实际上最后也流泪了)的反应形成一种反差,且这种反差使得エマ的感情(显然也包括观众,毕竟只有这一视点)从一开始的一种被背叛感带来的憎恶变换到最后发现自己误解了的追悔莫及。
这些情感的大起大落服务于观众的共情,是最能调动观众的部份。
当然制作组给了她们好结局。这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点,不单纯是因为好结局,而且因为契合魔女化的设定。得益于上述人物的行为,她们无论是被杀还是处刑都没有变成魔女,能够真正死亡;在这个世界观里未尝不是最好的结局。死后还能团聚。
从我个人的角度肯定是不希望死的,不希望任何人死。但是比起提心吊胆担心我推的孩子什么时候死,现在制作组给了好结局,也确定死透了,何尝不是一种解脱,令人放下心来。
第三章我觉得是目前为止做得比较好的。当然因为这几位都是主要中的主要角色所以在本章下大功夫也是很应该的。
还有就是结局和总体观感。制作组很明显的意图(见官网FAQ)就是想让玩家眼睁睁看着自己推的女主去死,令之破防。到底有没有效我不知道,但这类以黑深残为噱头的游戏自然是不少了,我个人不希望只是单纯为了这个噱头而去设计剧情。
  • 还没推完,目前进度三章左右。官网的FAQ比较搞怪,但真的有没有好结局呢,我希望是有的,大家都喜欢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剧情走向的角色;
  • 或者单纯学コプパ 尸体派对BD一条路走到黑也可以;但人家是系列作品,世界观完善,梗多,CP多,好活多,而且也有出搞笑外传,整体上风格其实很轻松(二代什么时候出??)
  • 所以对本作来说,有总归是好的,让玩家有成就感,感觉到自己确实能做出改变
  • 不然就有点虚无主义 nihilistic 的。譬如 The Thing (1982) 在当年有不少负评就是因为结尾太虚无(应当考虑当时美国经济下行所带来的悲观情绪),虽然在现代评价已经大幅扭转;
  • 但这恰恰体现了观众总是向往一个好的结局的愿望,有一点追求的人还希望这个结局并非硬扭的,而是通过奋斗达到的,这样才神清气爽,荡气回肠。
  • 而且从实际角度出发,主人公在游戏里失去了很多,受了很多心理创伤,这都是在为游戏主导者积攒仇恨值,对游戏设定机制就不可能不去清算之,否则等同于观众看一群女生在监狱里互刀,不去打破这个监狱,就感觉很可惜了这个设定。
  • 就像《鱿鱼游戏》大火不是因为观众单纯想看整整三季的吃鸡缩圈综艺闯关游戏合集,他们还对这些游戏本身提出一系列疑问(观众和主人公一心同体),希望解密剧本的设定。且最后肯定是想看到主人公的救赎,而不单单是在这个框架内的故事。当然这点第三季做得烂活该被观众骂,Netflix是不是太压榨人了,急于求成。
  • 这特别适用于基于某个游戏框架(鱿鱼游戏是一个,魔法裁判也是一个)下的作品,而不适用于现实主义作品:如果绝命毒师最后 Walter 不死,强扭一个好结局,那就很廉价,事实上只能有坏结局;但鱿鱼游戏最后的结局就很不三不四。
  • 所以我认为有一个好结局是可理解的。
  • 即便是 nihilism 亦需要让玩家服气 i.e. 接受没有救赎的结局。但话又说回来这类 ADV 因为人设和女主的可爱度通常玩家都会与之产生一些情感联系,所以要令人服气恐怕是有一些难度。
  • 所以为什么要扯这么多呢,因为我单纯希望有一个实质上的救赎结局(而从我当前的游玩进度来看情形每况愈下,可能性也越来越小);或者爱玩黑深残,那就要使我服气,不然玩完如鲠在喉也不太适意。
这里不能不提小高的弹丸了,这游戏能不能称得上是继承了弹丸的衣钵?恐怕还不行,但足以称为小弹丸。
同时弹丸后边几部作都给喂屎玩前三部就好了所以其实也不必与之相比。
シェリーちゃんって明るい能天気なゴリラ女推し
谁不喜欢呢,她的CV (柊優花)配得也很到位。说来也巧,我曲库里还有她和鎖那一起参与的一张专 Germination (2016). 而且推特居然有关注她,但我记不得为什么关注她了,可能是因为上述原因吧。
人设很好 服装描绘亦精细 都是女主待遇 结果都活不过几章
人设很好 服装描绘亦精细 都是女主待遇 结果都活不过几章
我真的很喜欢她的。她退场 ☠️ 的时候我也会难过的。
不过她在这个游戏里边也可以算是约定俗成的气氛角色,用于活跃气氛的角色、用于不至于使游戏的氛围变得苦大仇深的角色。因此从 metagaming 的角度来说她肯定是元气无厘头的,也可以说是 designed-to-be-liked,玩家更易和这样的女主建立情感联系。
因而到时候捧杀她的话带来的冲击力会比一般高吧
但我就是喜欢这种性格的嘛。

2

还有梦境档案新作。前几个月 sw2 发布会的时候也说过了。现在刚出就买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得打,还是忙。

July 31

09’ be like
虽然ミカグラ学園組曲是 12 年的作品,确实是怀念
虽然ミカグラ学園組曲是 12 年的作品,确实是怀念
今天看到关注的油管主播发了 Zune 相关的视频,于是又把它拿出来用用。其实还有一个 Zune 30,但装的是测试版系统且电池几近报废,不如 HD 可靠.
  • 红迪上边有改电池 + SSD 的,也是夸张
很少这样说,但我觉得 Zune (还有 Aero 和移动设备上的 Metro Design) 真的是微软少数几个
  • 审美在线(扁平化、暗黑模式先驱)
  • 外观(金属背板、边框)
  • 系统 UI (风格化、交互性)
  • 配套软件(Zune Software 真比 iTunes 好用,还好看,此外索尼的 Media Go 也很好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同时使用 fb2k (数字转盘) 和 Media Go (媒体库构建),这也主要因为我有个 walkman)
    • 音乐管理软件:
    • Media Go 能放 hires,有 ASIO 支持 > Zune >>>>>> iTunes
  • 硬件(NVIDIA Tegra、OLED 屏幕)
  • Subscription Model (很良心:15刀订阅看着贵,但每月可以选 10 首歌永久拥有即直接下载无 DRM 版本的音频文件,在今天的标准看来是痴人说梦)
    • 就现在这个经济,加上这些司马流媒体公司,再过几年订阅费倒真的要涨到15刀了
都做得都比苹果好的产品
就是找上了微软这个硬件上极其不靠谱的爹
  • 微软很多东西都是有眼界的,可惜全是冲的最早,死的最早,每次都不能不令人为之扼腕叹息
HD 的 UI(和 WP7)其实就是 Metro UI 的雏形了,说来也讽刺,这个最初的地方却是其表现最好之处。
人文主义(Humanistic)的 Segoe 细体和经过仔细设计的粗体是 Metro Design 的标志性元素。两个字重的搭配加上刻意显示不完全的滚动的文字,给人一种时尚广告设计的视感
人文主义(Humanistic)的 Segoe 细体和经过仔细设计的粗体是 Metro Design 的标志性元素。两个字重的搭配加上刻意显示不完全的滚动的文字,给人一种时尚广告设计的视感
文字方向有好几种 Pattern
文字方向有好几种 Pattern
外观上,特别是 HD 的金属壳子,许多客制化版本有各种镌刻花纹,很好看,虽然我的没有。

Aug 7

1

哦哦まのさば确实是挺有意思的,相当不错(89分?)的作品,现在推到中后期(还是算二周目呢,不过这类游戏一般一周目打不出真结局,所以我觉得总体上还是应该算中后期,以真结局为结尾的话)了,一章比一章超展开,开始热血了,相当低开高走,慢热型作品。这方面倒是和弹丸还有绝命毒师很像。
一周目放 credit 才知道 OP 是 エマ CV 所献唱的。
它很多情节你通过 metagaming 是可以大致知道有伏笔的,肯定还有反转,但好处就在于情节不老套,还是猜不到具体会发生什么,就像 teasing, foreplay 一样,前戏很重要。
体量也很足,到现在20个小时左右了,感觉才进入正戏——当然这是一种剧情上的表现手法,用来给玩到中后期疲弊的玩家打鸡血的部分,也是高潮部分(有点类似不少游戏在中后期从共通线进入个人线会有个 2nd OP那样)。那实际上应该还是中后期了。
价格我在港区,那个价不算便宜,但也算还行了。但是看消息说他们众筹收入其实很不少了,从成本上来说这个游戏的视听体验,特别是演出,这么多钱怎么不做到魔夜的水准——最少最少也得来个类似言弹的玩意吧——应该能做到更好。
  • 我需要对前言做一些修正,这游戏还是不能被称为小弹丸,因为玩下来发现不是太像弹丸。有点像人狼村感觉。玩法上还是 ADV. 总体上还是看剧情。
  • 至于美术之类是没什么好说的,我觉得挺精致的,人物画的也好看,音乐也比较能调动氛围。这点前面的地方说过,因为文本上调动情绪的功力弱了点,还好有音乐。
  • 情绪价值(百合CP,推)之类感觉还好吧,感觉没有多卖,都还行,有配配对。
  • 看消息说几个作家都是女性,然后也算是全女人狼村,所以没啥下ネタ。我个人对这个不抵触,有时候能活跃气氛,不过毕竟不是小高或者打越之类的,跟本作气氛合拍的话可有可无。因为本作没啥所谓恋爱氛围。
  • 说到 breaking bad,Vince Gilligan 今年好像还要出新剧,那自然是必看了。

2

notion image
人真的多
打了半天,感觉还行吧,没有很出众的体验,但是比 2042 好多了。
  • 只开了 64 人征服(还有其他几个模式但说真的我也主要玩征服,因为休闲)
  • 总共开放三张图,一张雪山,偏线性有飞行载具(格里芬,反正抢不到);还有两张城区,都是小图:
  • 其中开罗那张真的垃圾,各种地方来人蹲人,节奏还死快,打得很累,不太喜欢。我觉得做的最好的一张是直布罗陀(即下面这个),好多了。他虽然是巷战多,但更贴近 BF1 的巷战。节奏上很舒适,而且攻守双方都有得打,不像 2042 一些图某一方几乎就赢不了。
notion image
性能的话,看游戏内的性能计数器 CPU 帧永远是低于 GPU 帧的,前者不超过 200,150+ (9950x3d) 后者开 DLSS 能到 300+ (5090d). (单纯看游戏画面感觉也一般)所以这游戏还是 CPU-bound. 此外有时候有卡顿,还好基本没发生在对枪的时候。
枪感方面,还是比较塑料,可能 BF1 的大栓做的好一点,这代的枪感和枪声比 2042 好。但我有一点不懂,现在游戏怎么都喜欢学 COD 新 MW 的射击体验,做枪体的动态模糊,仿佛这样对枪很有感觉或者看着流畅一样,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的。它默认开启这个设定,腰射时候和跑动屏幕下方(枪所在位置)就是一片糊,很恶心
此外后坐力感觉也像 COD 看齐了,也就是压枪简单很多。但是有保留战地很标志性的前10发不抖,后面疯狂抖的特质。所以还是需要玩家自己手动 burst fire, 单纯连射马上就开始抖了。熟悉这点之后对枪就单纯看准心了和意识了。
打击感还不错(这点确实应该和 COD 新 MW 学),比 2042 好多了。有 BF1 那种枪枪到肉的感觉,就是真的很怀念 BF1 击杀音效 (清脆的叮声),很令人满足。
我个人比较关心的是机动性,因为 2042 一群超人机动性太强,打着很累。这代机动性削了很多:不能 bunny hop,第一下之后的跳跃都有移速惩罚,滑铲机动性也没有那么唐氏了,介于 2042 和 bf1 之间。也没有拔枪跑了。
总体来说还可以,
  • 感觉是再也回不到 bf 1 和之前的慢节奏了。但是这已经比 2042 玩的舒畅了(除了开罗这张图)
  • 但反正和 2042 比怎么样也输不了,那和其他系列作品的现状比比呢:
  • bf1 全是权限狗,我专精打狙 k/d 高(从没去过刷枪服)就踢人,只允许付钱的 vip 捞薯条,还要美其名曰 noob server,实质上是骗一堆新人进来被狗管理和 vip 强奸;
  • bf5 没报点我冲了首发没玩几个小时立马弃了,而且听说和 bf1 一样捞,还是豪华版;
  • bf4 一有热度就开始炸服,然后几个服天天十循监狱禁爆不禁脚架 m249 也是纯坐牢。
    • 还喜欢踢加速器用户,我 bf4 从来都是开加速器玩的(不然欧美服几百延迟也相当于不用玩),从来没被踢过。上次打最完整的一局还是在 21 年,这之后环境就是很差劲,而且还看到十几级挂狗乱杀,怕不是都开的小号。
  • 硬仗只留存在回忆中,我硬仗只在主机上打过。
  • 所以想明白就会发现其实没得选,能玩的只有 bf6 了,对于发售我还是期待的。
但是也有肉眼可见的 bug,
反正十月份发售,有的是时间修改。希望这次新 dice 能让让大家看看真本事。

Aug 13

SPOILER!
二周目有很多 character development,比一周目有意思
二周目有很多 character development,比一周目有意思
懂得都懂,这是致敬著名恐怖片《双瞳》(2002),respect. 我真的是很喜欢这部片,真是希望能忘记它重新再看一遍。
双女主黑白这一对之间的やりとり也挺有意思
双女主黑白这一对之间的やりとり也挺有意思
俩人之间的 dynamics 很好,二周目换了视角之后感觉轻松了不少,这和不同人物的性格有关。这个从喉咙深处迸发出来的きゃん就很可爱,被骂哭了,她这的很卑微,特别是一周目作为女主已经很努力了,反差很好笑。

2

notion image
哦哦翻脸了,就喜欢看这种ぐちゃぐちゃ的 CP 关系。不是一味地当傻白甜就好。 character development.

Aug 17

玩具语言,加了点花里胡哨功能,顺带发现 lake 构建系统的一个 bug.
tigris
notch1pUpdated Aug 23, 2025

Aug 21

1

5bp 之前在 NS 上出的岩倉アリア——我没有 NS 所以就没有特别关注 NS 的游戏动态——现在上 PC 了。那可以搞来玩玩。

2

最近一口气看完了《大楼里只有谋杀》Only Murders in the Building 的前两季,感觉还是挺有趣的。
发现一个地方就是第二季普遍比第一季的笑点要更多,第一季相对严肃了不少;第二季则是有时候甚至有点无厘头,有点 sitcom 的感觉,但是全靠编剧和本身设定,能把短短三十分钟长度的每一集的节奏从笑点上拉回来,既有剧情部分,也有搞笑部分。
我还是很喜欢这部剧的,严肃和喜剧部分都还 landed, 这类剧的主要看点,除了主线的谋杀案之外就是主角三人之间的互动/化学反应了吧:Oliver 主打无厘头,满嘴跑火车,其实能有共鸣,因为我也是喜欢吹水的那种人;戈妹就是经典吐槽役;Charles 就介于两者之间,有时候比较抽象,有时候就还好,有点 socially awkward 的感觉吧——单独拿一个人出来,都显得有点单薄,但是将三人搅合在一起,得到的观赏体验就很不错,对白就像相声一样,一唱一和,总是比欧美那种 standup comedian (说到这个,本剧也有不少脱口秀演员,在演喜剧这方面还是很合适的) 一个人在台上脱口秀有冷场的风险来得好——实际上也是,基本没有让我觉得强行搞笑的地方。
不得不说两位男主演的表演很好,毕竟都是 comedian,在驾驭自己的角色上都很到位,该搞笑的地方能让我笑到,故意 cringe 的地方也确实能让人切身体会到尴尬癌;戈妹作为认真系吐槽役角色,主线不少地方也靠其推进,都是重要人物。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现在喜剧好的越来越少了,而且一不小心就容易跌到强行搞笑令人尴尬 cringe 的深坑里,有这样一部能撑好几季而且实际质量也很好的作品实在是振奋人心,加上本剧外景少,如题目所言在大楼里拍摄居多,成本应不很高。这也是喜剧的特点吧,好处就是在观众喜欢的情况下存活率高,因为制作成本相对低。
最后还有一点小细节:每一集 OP 都有一点不一样,会有契合该集主题/关键词的一个小变化,我觉得也是一种 ni c
看到九月份要出第五季了,说明整体收视率应该还是挺好的,续了这么多季——那反正有得看就是好的。

Aug 23

1

最近比较忙,都没注意到 King of the Hill 新一季已经出了。之前是有在关注重启消息的——只知道大概八月份放出,结果今天一看 s14 整一季已经放完了。那又有得看了。
挺好,我挺喜欢这部动画的,比 SP 或者 FG 那种整体上比较疯的都让人能引起共鸣,特别是早四季,很多时候人物言行都很 relatable,思想上也更加贴合国内的传统思维,有时候能让人回忆起童年,挺温馨。
说到 SP,新一季是在追,确实是挺抽象的。

2

当然八月份还有一个我比较期待的就是异形剧版 Alien: Earth 了。目前看了前三集,还是很吊人胃口的。当时吸引我就是因为异形系列这么多年只发生船上,现在头一回发生在地球上了。
加上作为剧集,很自然地,剧情和设定也会宽广很多,异形宇宙以往只是这个系列的一个很简单的背景设定,这回就有了不少拓展,我也挺喜欢他从仿生人角度入手的叙事。类型上来说,异形早就不算恐怖片了吧,科幻惊悚,追设定的。
此外不得不说异形最引以为傲的模型和道具:这回很多模型和道具都做得很逼真,特别是第三季末尾的解剖抱脸虫这一段;怪物设计上我比较偏爱那个章鱼眼寄生异形。
一些小细节,比如每一集开头把 OP (打出异形 LOGO)和前情提要结合在一起也是比较贴心的,不显得重复。
对于强设定的观众来说还是很满足的,我看下来也比较期待后续几集,目前还没完结。